“庆丰收 迎盛会”9月23日农历秋分,山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将在德州禹城举办。
本次活动举办地德州禹城,位于北纬37°鲁西北平原,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,国家级产粮大县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“发源地”,目前正在全力推进“吨半粮”建设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近德州禹城。
千年古城 大禹留踪
禹城,是“中国千年古县”之一。公元742年(唐天宝元年),为纪念大禹治水,唐玄宗李隆基改“祝阿县”为“禹城县”。
《史记•夏本记》载:“当帝尧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”“用鲧治水九年而不息,功用不成,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”。于是,舜举鲧子禹,续鲧之业“继续治水”。禹率众自兖域以北,自东向西,逢山开路,遇水筑堤,坚持疏堵结合,遵循自然规律,导三川(黄、济、漯)、疏九河(马颊、太史、覆、胡苏、简、洁、钩盘、鬲津、徒骇)、会一泽(雷夏)、升二水(浥佳、沮),终将洪水排除,导河入海。至此水患降服,沼泽变良田,人们得以休养生息,安居乐业。
相传,大禹为了治水,与龙王约定不占海域,只要原来的陆地的“一箭之地”。禹搭弓向东一箭射去,箭到禹城西门射中一颗水蓬棵。说来凑巧,炎帝之女变的精卫鸟,叼西山石头填东海归来,知道了禹和龙王为退水射箭之事,叼起那支带着水蓬棵的箭就向东飞去,一直飞到精疲力尽,才把箭扔下去——这一下就出去了一千多里。龙王无法,只好把水退到精卫鸟扔箭的地方。禹把鱼虾都放回坑塘河沟,洪水退后,百姓开荒种地,重建家园,禹城一带变成了平原。人们为了纪念禹王治水的功劳,就在禹王观察水情、与龙王谈判的小土山上修了一个亭阁,起名“禹王亭”。禹王亭广场正是本次庆丰收活动的主会场。
甜蜜之都 功能糖城
禹城,有“中国功能糖城”的称号。过去禹城跟“糖”其实没有什么联系,上世纪80年代禹城“旱涝碱综合试验区”的建设,让禹城告别了“不毛之地”的同时,也把“敢为人先”“科技创新”精神留了下来。
上世纪90年代,中科院的“八五”研发成果“低聚糖”开启了这座城市的“健康糖之旅”,中国第一条低聚糖生产线在这里建成投产,当时知名食品品牌推出的一款低聚糖饮料——乐百氏“健康快车”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特色最时髦的名字。同年10月份,以生物多糖为主导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保龄宝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成立,接连与娃哈哈、喜之郎、蒙牛、伊利等多家龙头食品品牌合作,更是2004年成为了可口可乐中国唯一的果葡糖浆供应商。
如今,禹城这座“甜蜜”的城市除了上市公司保龄宝外,还有山东龙力、山东福田等多个功能糖龙头企业,功能糖的销量占据了全国的75%,是名副其实的“甜蜜之都”。
产业之光 点豆成金
禹城围绕“大豆链”做文章,聚焦“复合种植+全产业链”,打造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新高地。种植上,在全国率先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,今年超额种植大豆13.46万亩,种植面积全国第4,占全省10%、德州45%,举办国家级现场会5次,获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批示。
在加工上,2022年上半年产业营收23亿元,大豆分离蛋白全国占有率30%,实现了在过去育种种植、油料加工、蛋白加工,到生产高端蛋白粉、素肉、大豆肽饮料的转变。入选全国沿黄大豆产业集群。禹王集团,是全球最大的“非转基因”大豆蛋白及其原料加工基地,被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誉为“中国豆王”,荣获中国粮油50强企业等称号。
在科研上,成立国家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,建设中国大豆产业园研究院。新上年产2万吨植物素肉、中国大豆创新产业园、大豆物流产业园、鲁粮豆类健康产业园等项目,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种植、研发、加工、运输、观光等为一体的大豆产业示范基地。
高产粮策 仓满斗盈
德州市推动粮食综合产能提升,开展“吨半粮”生产能力建设。加强组织领导。坚持“书记抓粮、党政同责”,实行“部省市县乡村”六级联动,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“指挥田”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定期调度,每两个月至少到现场调研1次,把“指挥田”抓成“责任田”。
加大科技支撑,为农业腾飞“插上科技的翅膀”。在“吨半粮”创建蓄势待发的关键时刻,德州市迎来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汛,田间泥涝严重,小麦播种期推迟15天左右,导致小麦“土里捂、一根针”等现象普遍存在。在此关键时刻。2月14日,全国“三下乡”和冬小麦“科技壮苗”活动在禹城市举办,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、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周云龙、副司长孙法军等领导实地查看苗情,现场指导农户,提供技术指南,让中央、省级农业科技力量深入田间地头,送来了科技赋能的东风,用科技激活了我市“希望的田野”。德州市通过组织专家甘当“店小二”、“保姆式”的技术服务,抓住小麦春管到收获的关键节点,践行科技壮苗,扛粮食安全大旗,为夏粮稳产增收创造了科技支撑,在省市专家的见证下,禹城市辛店镇创出了夏粮单产816.7公斤的佳绩,再次刷新禹城市历史上新纪录,既打好春管的“第一仗”,更打赢了丰收丰产“收官战”。
加大资金支持力度。从2022年起,德州市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2亿元专项资金,在30个“吨半粮”重点乡镇利用政府专项债项目建设不少于1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,每年分别列支200万元奖励资金,组织开展粮王大赛,让种粮农民“既有收益、又有荣誉”。大力实施“六大工程”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4万亩、占耕地面积71%;全面落地深耕翻、秸秆还田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,核心区深耕技术覆盖率、配方肥利用率均达到100%;建成“吨半粮”高产多抗品种筛选示范区(小麦)1200余亩、良种繁育面积30余万亩,创建国家制种大县2个、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1个,核心区优良品种包衣率达100%;核心区供种、深耕、播种、施肥、病虫草害防治、管理模式“六统一”技术覆盖率达100%;核心区农机全部更新换代,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精准作业,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%;联合省农业农村厅、省农科院设立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,与4名院士、50多名省级以上专家长期合作,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,形成“一个工程、一个院士专家团队、一个行政服务团队”工作机制。6月初,经45名国家级、省级专家对120万亩“吨半粮”核心区小麦测产和实打验收,平均亩产达667.09公斤,73.7万亩地块亩产达650公斤以上,超出30万亩预定目标;临邑县翟家镇“吨半粮”核心示范区高产竞赛地块小麦亩产达839.2公斤,刷新德州市小麦单产纪录,“吨半粮”核心区创建实现首季开门红。
大地流金粮满仓,千年禹城庆丰收。9月23日上午,让我们相约德州禹城,看精彩文艺演出、品瓜甜麦香蟹肥、听山东农人故事,礼赞丰收,讴歌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