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大众报北京讯 (记者花宇)“农业不应为通货膨胀承担过多责任。”8月25日,在一场关于农产品价格与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结构的学术研讨会上,与会专家一致提出了这个观点。研讨会主报告人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教授认为,我国亟需降低食品类价格在CPI构成中的权重,减轻农产品市场的舆论压力,推出“核心CPI”指数,避免农产品价格对宏观调控的误导。
报告提出,目前食品类价格在CPI中的比重超过了30%,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,与我国不断下降的恩格尔系数也不匹配。这就导致只要农产品一涨价,就会拉升CPI,进而影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,并给农民带来了过多的舆论压力。朱信凯认为,农产品的供给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,价格合理波动也很正常,不应与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直接联系起来。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说:“蔬菜价格冬天高、夏天低是正常现象,不应让天气来决定宏观经济。”深圳前海农产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CEO蒋伟诚认为:“如果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要打压,生产者积极性受挫,农业将失去吸引力。”
中国人民大学与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课题组认为:我国可考虑将食品类价格在CPI构成中的权重,降到21-22%的合理水平。朱信凯认为,在2014年这一权重应当下调至25%左右。与此同时,很多专家建议国家推出“核心CPI”,也就是剔除了供给暂时增加的影响。在国外,这一指标通常会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。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称:在监测的某一特定时间段内,核心CPI的上下波动只有2.1%,而同期的CPI却经历了11.5%的巨大波动。